——重走“紅色水利”幸福渠
“吃水不忘挖井人?!?/p>
站在翻山越嶺的幸福渠邊,這句話直沖記者的腦?!@是中國人關于感恩最樸素的比喻。60多年過去了,生命之渠依然汩汩向前,而當年的修渠人,如漫山的樹木野草,歲歲枯榮,漸漸逝去。
幸福渠的新渠首。
10月31日,秋陽灼灼。我們沿著漁洋河溯源而上,成片的橘園時而出現在左側,時而出現在右翼。幸福渠的新渠首就在熊渡大壩下游右側。引水隧洞口“幸福渠”三個紅色大字,在滿壁青苔的襯托下格外醒目。
綠如緞帶的漁洋河和翻山越嶺的幸福渠分列在陸漁公路兩側。
新中國成立后,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,宜都人民開始興修水利,改造山河。為了徹底解決干旱缺水問題,1958年1月10日,修渠工程在原毛湖淌鄉全福河段動工,攔河筑壩,逼水上山,向漁洋河要水、要糧、要電。這比河南林縣紅旗渠工程上馬時間早2年零1個月。
當時,正值“三年自然災害”,物資十分匱乏,宜都人民響應號召,勒緊褲帶奔赴修渠一線。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將軍山村村民李祖元的家遠在取水口之上,當時只有16歲的他作為家里的勞動力參加了修渠。
李祖元,在幸福渠工地上抬了兩年多的條石。
“沒有大型機械,大石頭都是杠子穿杠子,靠人抬下山的?!崩钭嬖f,全福河大壩合龍,他們三天三夜沒有合眼?!昂炔簧闲腋G乃?,但可以吃上幸福渠的糧?!睂ξ磥淼你裤?,讓參戰的數萬民工精神抖擻,勇往無前。
幸福渠工地,最高峰有5萬工人。資料圖片
在幸福渠石渠段3850米處,有一段艱難的過水隧洞,長約40米,高約20米。當年,為打通這一絕壁險段,指揮部調集了精兵強將,組成了尖刀班,簽了生死狀。誓師會上,將士們豪言,苦戰三個月,吃完“萬斤糧”,打通幸福渠!
沒有大型機械,八磅錘是最常見的工具。資料圖片
當時的工地伙食,玉米、紅薯、洋芋是主食,米和肉,屬于打牙祭。萬斤白米注入饑腸,驅動血肉之軀,生出撼天動地的動力,硬生生在堅硬的絕壁上鑿出一道水槽,此險段也被命名為“萬斤糧”。
工地動員大會。資料圖片
幸福渠工程有多浩大?舉一個例子,如果把當年挖砌的土石筑成1米見方的墻,可以縱貫祖國南北,把香港與哈爾濱連在一起。
1959年,一期工程開閘試水;1967年7月1日,幸福渠全線通水;1969年底,工程全線竣工。蜿蜒近百公里的幸福渠,流經聶家河、姚家店、陸城、枝城等鄉鎮23個行政村,灌溉8.12萬畝農田,占宜都農田面積的40%。
熊渡大壩。
為了開鑿幸福渠,先后有52名民工獻出了寶貴生命。宜都市熊渡電業綜合部負責人鄒享武說,由于歷史原因,52人中僅17人有詳細的姓名、年齡、籍貫等資料。
幸福渠的修建大大鼓舞了宜都人民群眾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,隨后,漁洋河上如長藤結瓜般梯次開發修建了熊渡、金澗、金橋、聶河、金灘、香客巖電站五級六座電站,一條河年發電量達到1.6億千瓦時,創造利稅5000多萬元,成為宜都工業發展的源頭和發動機。
幸福渠已成紅色教育基地。
幸福渠綿綿不絕的渠水,靜寂無聲,滋潤萬物??⒐ひ詠?,幸福渠經歷了多次“大修”。2021年7月,幸福渠被收錄湖北省第一批水利紅色資源名錄。每年,數以千計的年輕人來到這里,沿著幸福渠徒步,感受先輩們“不畏艱險、敢為人先、勇于犧牲、無私奉獻”的精神,立志在新時代砥礪奮進,建功立業。(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萬龍云 通訊員 鄭家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