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潘祖德
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。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
千百年來,唐代詩圣杜甫圈粉無數,每逢春雨初降,粉絲自然會朗朗誦讀這首名詩,呈現老人家春夜喜雨難于入眠的情景。
是啊,久旱逢甘霖。眼下迎來雨水時節,鄉旮旯的禾苗正被清潤著,路邊的草坪已開始萌芽,遠遠望去山野田間一片嫩青。
老榮家坐落在人戶稀疏相對偏僻的水庫灣。水庫不大,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,算是當地干部群眾戰天斗地的成效之一。當年開山轟炮,運土筑壩,民工打夯叫號子的情境,老榮依然記憶猶新。
半個多世紀過去,當年的壯小伙成了如今的小老頭,老榮回憶起往事有點羞答答的感覺,只顧撓頭憨憨地笑。
年逾花甲的他,身強體壯,自認為還是一把種田的“好手”。他經歷坎坷,滿臉皺紋向世人傳遞出滄桑的信息。
老榮家歷來好客。無論何時,進灣找他的人,只要沒走遠,遇見或電話相約,他都會毫不猶疑趕回去,守望在門口場地的高處,目視大路的盡頭,給客人賓至如歸的溫馨和愉悅。
如果你不急于離開,老榮家必定安排吃飯。妻也賢惠,廚房的后門連著菜園,客人根本感覺不到她在后廚忙碌。不知不覺,飯菜飄香,直到請你就餐時,才會見到一桌誘人的家宴。
老榮家原本兄弟姐妹六個,他排行老三,在兄弟中他是長子。命運多舛的老榮,父母早年過世,仰仗鄉親們幫忙,二老的葬事還算順當。老榮的母親,是在癱瘓臥床好幾年后離世的。
村里人都知道,他們兩口子結婚不久,干農活、帶小孩,還要為病床上的母親付出孝道。料理老人吃喝拉撒幾年,那可不是個容易事。更讓人痛心的,是老榮的弟弟在那年夏天突發急癥身亡,年齡不滿二十歲。當時出現很多說法,其中典型的好事者是一位風水先生。
這天,家里請來那位“大路上敲棍、背眼灣直蹬”的半盲算卦人。酒足飯飽之余,他架上高度近視眼鏡,掏出布袋里紅包裹著的“羅盤”,還有一本黃頁老書,裝模著樣察看老榮家房前屋后的地形。
一陣掐算比劃后,他對榮家說,這是當年興修水庫動了脈氣,按照天干地支,要等下運甲子過去才能時來運轉。收錢后臨走,他還不忘交待:日后建房務必聯系他來定向,繞過庫煞才能興旺。
說起家事,老榮也毫不保留。只是覺得有些不堪回首,說不上幾句他會嘿嘿一笑,然后低著頭臉色變得凝重起來。
當時年輕,面對家里接連變故,自己確實拿不定主意,顯得有些六神無主。后來,自己經歷多了,加上愛看新聞,特別喜歡央視農業頻道,還有其他科技節目,老榮漸漸迷戀科學,破除了迷信思想。從此,家里建房、小妹出嫁、兒子結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,均由他自己作主。擇日不如撞日,老榮不再請人翻黃歷看日期。
時間是“試金石”。這些年過去,榮家過得平平安安、順順暢暢。灣灣里的村民也學著老榮,改變命運靠雙手,神靈不靠譜。
幾十年過去,老榮家成為水庫灣率先致富的標桿戶。老兩口留守家園,經營茶葉,養殖牛羊,打理家中事務;兒子媳婦外出務工,掙錢育兒。一年下來,家庭收入少說也在二十來萬,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之家。周邊農戶比學趕幫,也一戶賽著一戶發展進步。
三年前,兒子決定到城里購置一套商品房。經過商量,老榮夫婦在家庭會上當即承諾,支持購房并付諸兩點行動:一是承擔購房首付款的半數,二是負責照顧孫女進城區上學。
一切進展順利,兒子媳婦繼續外出,老伴進城照管孩子,老榮獨守后方基地,形成當下典型的“一拖三”居住格局。半年后,遭遇新冠病毒“防疫戰”,連續兩年春節,榮家小兩口未能返鄉。
老兩口自然吃苦受累。家里“粗配搭”事務,幾乎全落在老榮一人身上。農活松不得勁,生活繞不開,老伴和孫女周末還得去接回來。更鬧心的是,家里每年圈養兩頭豬,還有散養在灣里的牛羊牲口,雖然不太多卻很鎖腳,出門久了又擔心家里出事。有時就近打點零工,忙得晚收工回家,只能午飯晚飯“并餐”湊合。
老伴肩上的擔子也不輕。居住小區離學校步行一刻鐘,孩子早送晚接是每天的第一要務,周一至周五雷打不動。
前幾年沒有校內的課后服務,輔導孫女作業成了一大難題?;氐郊?,奶奶級別的人,要不就是認不清課本上的圖文,要不就是題目拐彎抹角悟不懂,實在沒轍就用手機拍照求助遠方的兒媳。
還有同等重要的事要做,婆孫倆早晚兩餐的生活,換洗的衣物必須處理。孫女進校后,奶奶急著趕往超市,選購孩子愛吃的食材和營養品。一圈轉回來,忙著洗衣、拖地做家務,打理自己的午餐。下午一陣忙碌,著手備齊晚間生活所需,一晃又到了接孫女時間。
聊及這些,樂天派老榮呵呵一笑。談話間,他習慣用半握的雙拳,不停拍打著自己的腿和膝蓋,神情顯得有點兒無奈。
榮家人回想近年生活的艱辛,自然明白相互支持形成合力、誕生希望的道理,總結梳理出不少的持家經驗??墒?,三年疫情過后,老輩小輩也覺察到一些不能不引起重視的障礙和問題。
兔年的新春家庭會開得及時。議題多,觸及面廣,盡是家里眼下繞不開的話題。老榮夫婦沒想到,兒們經過疫情困擾的磨煉成熟了許多,家庭“一攬子”處事方案,短時間竟達成高度一致。
如何彌補隔代教育的親情缺失,如何補齊留守老人的孤獨短板,如何解決農田荒蕪,這都是農村家庭面臨的突出或敏感問題。
往年的家庭會,多由老榮親自部署和拍板,這次家庭會有別,兒子提出議題,一家人共同敲定。最大的亮點是,兒子媳婦放棄到外地務工,安居本埠就業,一來照顧孩子上學,二來騰出母親回家與父親共同生活,農忙時兒子回家幫忙“趕場”。還有一個秘密計劃,榮家期盼已久,添丁生二寶的意見也達成共識,只待靜候佳音。
世間有一種溫暖叫隔輩親,有一種感動叫祖孫情。家庭富裕起來,老榮夫婦心情迫切,希望再添一兩個孫寶,男孩女孩都幸福。
老榮欣慰,憧憬未來生活充滿信心。他以家長的口吻強調,藍圖已經繪就,下一步任務就是大幫小湊,分工協作,落地落實。
年后沒過幾天,兒子參加本市“春風行動”招聘活動,向一家大型公司投遞簡歷,被正式錄用為“長白班”上班一族。媳婦考慮到接送孩子方便,就近選擇一家“早八晚四”作息的企業就職。
上班后的小兩口,配合默契。在小城鎮就業帶孩子,休息時間一家三口回鄉幫老人干點農活,其樂融融,幸福感油然而生。
妻落屋后,老榮的生活有了規律。下地干活,養殖牲口,一樣不落;還贏得更多時間,出門干點砌石垱、打混凝土之類的散工雜活。關鍵是,有了賢內助,家里不會誤事,一日三餐也有了保障。
舍遠就近,內外照應;從長計議,另辟蹊徑。老榮一家改變思維方式,更新生活態度,即便有點小失,也會換來朗朗笑聲。
水庫灣久旱無雨,透底干涸。眼下七九過半,已入雨水節氣。
天降起小雨。雖處乍暖還寒的初春,可望迎來大地回暖、草木萌動、百花爭艷的景象,擁抱榮家的將是鶯歌燕舞的盎然春天。
老榮家活潑可愛的孫女,清脆地唱起《數九歌》——
“……七九河開,八九燕來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……”
作者簡介:潘祖德,湖北宜都人。湖北省學校文化研究會會員,宜昌市作家協會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、市散文學會會員,宜都市故事學會副主席。勤于思考、樂于練筆、安于口碑,摯愛美麗鄉村、感悟百姓生活,嘗試筆觸育人;作品散見報刊網媒。